教育部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首批150所

2021-10-2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生命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精神,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为社会培养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人员,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设一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深入开展学校急救知识普及、急救设施配备、救护技能培训等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二、试点建设目标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试点工作,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三、试点建设原则(一)坚持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军训、社会实践等渠道,普及急救教育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二)坚持协同推进。积极会同红十字会等部门,统筹区域内开设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力量,加强对试点学校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投入。(三)坚持分类探索。结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学校类型规模开展多元探索,形成多层级、多类型的校园急救方案。力争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四、试点建设任务(一)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二)配备校园急救设施。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三)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各地要积极会同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部门,重点培训试点学校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鼓励支持师生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对取得救护员证书的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开展救护师资培训,培训合格的师资在军训期间等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将统筹各方资源,支持各地开展试点工作。五、试点推荐要求(一)试点推荐名额。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推荐3—5所高中和高校参与试点工作。试点校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校类型、规模、区域等因素,其中,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少于1所。优先考虑已安装急救设施设备或已有应急救护培训基础的学校。(二)试点报送方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请于2021年10月21日前将《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报送表》(见附件1)、《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申报书》(见附件2)纸质版邮寄至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教仪楼109室),电子版发至邮箱llyj@ceeia.cn。六、联系方式(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朱红松 电话:010-66097180;(二)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 李梦莹电话:010—5989319518310440036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0月8日

教育部发文,做好新修订的教育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

2021-10-19

教育部印发通知,就做好新修订的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作出部署。一起来了解《通知》要求,要充分认识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此次教育法修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修订的五个条款,丰富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了教育方针、充实了教育内容,健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要求,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通知》强调,要认真组织学习新修订的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深刻领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深刻领悟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和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制度规范。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深刻领悟教育法修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意义,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破解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深刻领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领会新修订的教育法对保障教育公平、维护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通知》要求,要切实做好新修订的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工作。一是健全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按照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范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使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自觉运用的日常规范。三是依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要将新修订的教育法对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战略地位的最新定位,自觉转化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落实到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各项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四是着力维护教育公平公正。要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全面把握新修订的教育法对冒名顶替行为违法情形、处罚办法的规定,坚决依法打击冒名顶替入学行为,依法完善考试招生的制度规范,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考试招生秩序和教育公平正义。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通知还有哪些要求?带你看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为做好新修订的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此次教育法修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修订的五个条款,丰富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了教育方针、充实了教育内容,健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要求,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各校要深刻认识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将新修订的教育法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化成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局面。二、认真组织学习新修订的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各地要将新修订的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师生深入领会新修订的教育法的重要内容,全面增强依据教育法保障推动教育改革、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要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深刻领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深刻领悟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和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制度规范。要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深刻领悟教育法修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意义,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与破解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深刻领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领会新修订的教育法对保障教育公平、维护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三、切实做好新修订的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各地各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落实法律要求,履行法定职责,服务支撑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健全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2.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以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切入点,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完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全过程。要按照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范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使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自觉运用的日常规范。3.依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要将新修订的教育法对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战略地位的最新定位,自觉转化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落实到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各项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要着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办学。4.着力维护教育公平公正。要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全面把握新修订的教育法对冒名顶替行为违法情形、处罚办法的规定,坚决依法打击冒名顶替入学行为,依法完善考试招生的制度规范,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考试招生秩序和教育公平正义。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有关工作建议,请及时报送教育部政策法规司。

参加成人高考的考生,请收好这份防疫提醒

2021-10-12

我省2021年成人高考即将开始,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为保证广大考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考试安全平稳顺利进行,请收好这份省招办的防疫提醒:考前防护要谨记考生们注意啦,从今天(10月9日,即考前14天)开始,考生须在河南防疫健康码内每天对本人健康状况进行健康监测打卡。考生需要如实填写个人健康信息,请坚持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考前备考的最后阶段,需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科学安排作息,坚持身体锻炼,以健康的状态、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尽量减少省外(境外)活动,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尽量减少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外出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防疫规则须遵守考生侯考时应全程佩戴口罩,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及防疫工作安排,不随意走动,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交流。进入考点时应配合考试工作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和“疫情防控承诺书”,并接受体温测量,“健康码”“行程码”和体温检测三项正常后方可进入考点正常考场参加考试。考试过程中,考生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举手报告监考老师,听从监考老师指令和安排。赴考出行要有序赴考出行提前准备好口罩、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和消毒用品,途中应全程佩戴口罩。因考试当天,考点需对考生进行身份验证、疫情防控检测和随身物品检查等必要的查验工作,控制考生进入考点、考场的速度,建议考生提前规划好出行时间、方式和路线,适当提前到达考点。考试结束时,所有考生应按照监考老师的指令,有序错峰离场,应避免拥挤,保持人员间距,备用隔离考场考生散场时要走专用防疫特殊通道有序离场。

2021成考 | 考试中的这些小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2021-09-28

2021成人高考考试还有不足一个月同学们复习的怎么样了呢?但是考试中的这些“坑”你是否注意过呢?一起来看看~~~~要说什么错误令我们分外痛心疾首?肯定不是那些我们不会的,反正也不会,做错不意外。但是那些我们明明会的,却因为粗心或者其他原因而白白丢掉了分数,实在可惜!要知道,在这种大规模的考试中,一分说不定成百上千人就排名在了你前面!然而好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我们一定要在平常的备考练习中就做好相关准备。树锦教育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错误,大家可千万别犯!NO.1书写不规范(1)笔不标准答题最好用粗细适中的黑色签字笔,这样扫描效果更好。太细或者颜色太淡的笔,都不利于扫描,改卷老师看不清容易影响评分。涂卡2B铅笔(选择题要涂卡)也一定要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确保质量,免得机器识别不了。(2)字不规范你写的“天书”,阅卷老师可没时间细看!所以字迹务必要清晰、工整,让老师能看清你写的是什么,看出你书写的时候很用心。(3)不在规定区域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规定的范围内,不然阅卷只扫描规定区域内的答题,你超出去的内容会扫不到!这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布局,字不能偏大。NO.2卷面布局杂乱答题卡一般为一个一个的框框,在答题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写的歪歪扭扭的,会影响阅卷体验。每行要尽量水平,行与行之间也要掌握好间距。写错的地方也不要乱涂乱画,可以用单线、括号、叉等做标记,尽可能保持卷面干净整洁。NO.3涂卡问题考试的时候总会有学生涂错选项从而失分!这两点错误别犯:(1)顺序涂错对于选择题较多的科目,有时容易串行,这样简直是一个错,个个错,栽倒一大片。大家涂时一定要注意对照题号。(2)形状涂错请按照答题卡上规定的长方形填涂!请按照答题卡上规定的长方形填涂!请按照答题卡上规定的长方形填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出格或者没涂满这种事就别再做了···NO.4审题不认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种往往是由审题不仔细、眼高手低造成的。题中往往有很多关键信息,所以,做题先审题,一定要审仔细。看错题目、看漏信息、片面化理解都不可取。NO.5答题不完善不同的设问方法,对应不同的答题套路,注意不要答非所问。以下几点在答题要点需注意:(1)答题要紧扣题目,不要跑偏;(2)突出要点,把确定的答案写前面;(3)分清条理,答题要完整。NO.6漏做题“啊,背面还有题啊?”这种话在考试后也不是没人说过。在考试题目特别多的考试中,拿到试卷后务必要检查清楚试卷一共有几页,多少题,避免漏做题。NO.7时间把控不当有些考生遇到难题就一直纠结,结果耽误了时间导致试卷写不完。我们在做题时务必要合理分布各个题目的时间,遇到做不出来的题目可以先跳过,等试卷写完了再攻克。平时也要多做练习,把做题速度提上去。NO.8检查不到位对于做过的试卷,如果有时间可以做检查。但是,建议先对是否有漏做的题、涂错的答案等等做检查。其次,再对确定因审题失误而做错的题目或者其他情况下做错的题目进行修改。对于拿不准、很纠结的题目,慎重修改!!!  

报名要趁早的深层次原因 学历提升

2021-09-22

不管你是选择哪种方式提升学历都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成人高考的学习时间因招生层次,攻读专业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各有差异,一般需要2.5年到3年的时间才能毕业,不要等到用的时候才急着提升学历。以后提升学历会越来越难因为国家越来越重视成人教育,不断对学历教育进行改革,学历提升的过程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好在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习任务基本通过网络完成还算比较便利。学制有延长的趋势学制延长是成考的一个改革趋势,可能之后高起专要读3年,专升本要读4年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制延长也意味着学费也会随之上涨。专业停招停招高起本的专业,而且本科院校也在逐渐的减少高起专的专业。可能不久的将来大专只能读专科院校了,同时著名的高校对与学校不相符的专业也会逐渐停招,也许你所需要专业在知名的高校没有了,只能去一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读你想要的专业。总结成考的改革是不断朝着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向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取证的难度、准入的门槛都会相对的不断提高,因此越早报名你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少,收获的就越多。广大学员一定要时刻关注成考的政策动态、改革信息、报考咨询以避免掉队。报名这事千万不要一等再等,可能到最后都不是多久能拿到毕业证的时间问题了,而是要看一下自己有没有报名的资格了,也许你现在满足报名条件,但是下一年就不知道了!!

自考和成考报名在即,该选哪种?

2021-09-17

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都属于成人继续教育,也是众多学员提升学历的主要途径,因此经常被拿来作对比。对于想提升学历的同学而言,对二者存在很多疑问,比如:两者之间含金量有什么不同? 学习难度有何区别等等。那么究竟是选择自学考试还是选择成人高考?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请考生仔细阅读。学习方式的区别自学考试没有学籍和学制,也无入学考试。注册报名,参加单科考试。每个专业有14门左右考试科目(跨专业存在加考科目,专业不同,加考科目的数量不等)。学一门,考一门,考完所有科目申请毕业。自考学习也主要是自己安排,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也可报班学习或者灵活购买单科课程和复习资料学习。成人高考有学籍和学制,前期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录取以后学习2.5年-3年正常都能毕业。学习方式多样,如脱产、业余、函授等,学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合学习方式。入学门槛的区别自学考试没有设置入学考试,只要求考完本专业计划规定的科目并达到及格,本科毕业时需提供前置学历证书(专科毕业时不用提供),即可申请毕业,领取毕业证书。自考考生根据考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考试科目。成人高考需要参加入学考试,高升专/专升本考试科目为3科,满分450分,一般只需考到120分即可通过被录取,可收到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考试难度相对容易。通过入学考试后,被院校录取之后再进行系统的学习。可以说,成人高考是目前报读专本套读,提升专/本科相对简单的拿证方式。总结有以下优势:优势一:入学一个月学信网可查询在读学籍,学历终身可查。优势二:入学考试简单,三科450总分考120分以上即可录取。优势三:年满25周岁入学考试成绩还可以加20分。优势四:期末考试简单,轻松毕业拿证。考试时间及学制的区别自考一年可以考两次(部分省份可考3次);成考一年只有一次入学考试,每年10月份全国统考。自学考试无学制,根据考生考试进度决定毕业时间。自考采取分科目考试获取文凭的方式,考试科目因专业而异,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申请本科毕业的学生需提供国家承认的专科毕业证)。不受时间限制。据多年数据显示,大部分自考生难以在2-3年通过所有科目,因工作忙碌、自考科目难没有辅导等原因,毕业遥遥无期。成人高考:学制因招生层次、攻读专业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成人高考函授和业余最低学制为高起专2.5-3年、专升本2.5-3年,成考的毕业时间,必须按照学制来。毕业和学位申请的区别成考属于严进宽出,所以毕业率达到98%,自考属于宽进严出,所以毕业率不高。自考的毕业证上盖有两个章,一个是主考院校的章,另一个是当地自考委的章。成考的毕业证上盖的章就是报考院校的章。成考平时成绩和论文答辩都很相对容易达标,具体学位要求可咨询学校或老师,一般都不难拿到学士学位证书。自考本科一般需要满足专业课平均分70分以上,论文答辩良好及以上,英语70分以上等要求,即可申请学士学位(具体申请要求请看主考院校说明,每个主考院校的申请要求会有细微差别)。证书有什么用与自考一样,成人高考属于成人教育形式,通过正规渠道考取的成考文凭国家承认、社会认可,学信网终身可查。学生入学后可查到在读学籍状态,毕业证书同样可以用于考证、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升职加薪、继续深造、积分入户等用途。自考和成考如何选择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无论是自考还是成考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信网可查。如果上班时间比较紧凑业余学习时间较少,想简单、稳当拿一个学历的话,成人高考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个人学习自律性强、自制力高,学习基础比较好的,觉得自己有自信坚持考完自考课程科目,那么你可以重点考虑自学考试这种学习形式。不管怎么选择,自考和成考并没有好坏之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近段时间,成人高考现在很火爆,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报名大专本科。但是在报名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很多考生想着我直接在网上报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直接对口学校。其实这个做法是错误的,而且后悔都来不及了。为什么呢?前期是能报上名,但是到中间会找不到人服务于你,什么信息采集啊,课程学习啊,期中期末考试啊,你发现没人通知你,你也不知道看多长时间,做题做多少,导致最后没通过考试而拿不到毕业证。“两年半来,我都做了些啥?”有的甚至学费都不知道交给谁!或者这次交过了,下次没人催你,没人管你,学费一旦中断,后果就是拿不到毕业证。这个后果谁负责呢?学校肯定不负责,没有专门管理你这个考生的人啊!所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打掉牙只能往肚子里咽。这样的例子身边有很多,在此提醒一下报成人高考和成考的考生,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教学点来报,不然吃亏的是自己!因此小编在此提醒各位想要报考的考生,一定要擦亮眼睛,想清楚之后再报考哦!

2021年成人高考语文科目作文高分技巧

2021-09-16

2021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临近,相信大家都进入复习阶段了。在备考科目中,语文可以说是大部分考生的重点“争取”科目,而作文的占分比例高,如果能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大大的提高自己的分数。今天,树锦教育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几个作文提分的小技巧。1.审题严谨,紧扣主旨。近几年成人高考的语文科目中,作文题目都是给出话题但不限制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的是文体,而不是主旨,考生在写作时,应当认真审题,了解作文题目需要考生表达的是哪种观点,然后在紧扣这个主旨,进行整篇作文的构思。作文点题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拿到作文及格分的基础。成人高考作文采取自拟题目的形式,建议考生把大的题目往小拟。平时训练作文立意时,可采用一题多立意的方式,以提高立意构思的能力,争取在考试时写出有思想认识,深度、立意新颖的文章。此外,考试不对文体进行限制,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地选择自己熟悉、擅长的文体。对一般考生来说,在复习时,选择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进行练习就可以了。2.构思新颖,独辟蹊径。在写作文时,我们应当有自己独特的写作观点和事例,写出特色,写出新意,以便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提升自己的作文档次。首先,在选材时,考生应当选择一些较为新颖的事例,如果个人写作功底有限,最好避免使用诸如李白等常见事例。其次,在构思结构时,考生可以适当采用小标题等方式,让自己的文章与其他人的文章有区别。最后,考生的遣词造句应独具匠心,可以平铺直叙,但还是要在文忠夹杂一些精彩的语句。3.以小见大,切中要害。成人高考的作文多为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4.拟好题目,画龙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5.要注意布局谋篇,严格限制字数。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在短小的篇幅中完整地表达意思,这就特别要求考生重视文章的布局,注意层次之间的联系。考生在练习时要注意布局谋篇,搞清作文结构,而不要啰嗦地写一大堆,这样既超出字数浪费时间,又得不到阅卷老师的好感。”

高考综合改革7周年,新高考带来这些新变化

2021-09-15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新高考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影响和新变化?中学和高校又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跟小编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新高考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综合改革七周年回眸高考改革,关系着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殷切期望。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当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7年来,高考综合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的期许中,由东部向中西部稳妥推进。到今年9月,新高考方案在14个省市均已平稳落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了一系列教育变革。新高考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影响和新变化?中学和高校又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学生新变化:追求全面多元个性化发展时隔7年,当被问起新高考最大变化时,浙江省温州中学2017届毕业生、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1级直博生翁焕博还是毫不犹豫地说:“选!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选什么!”打破传统理科考“物化生”、文科考“史地政”的限制,参加浙江新高考的考生,除“语数英”3门必考科目外,还可以从7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上海为“6选3”),组成自己的考试方案。据统计,浙沪两地有超过七成的考生选择了新的科目组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潜能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地理,立志成为李四光那样的地质学家。但传统理科不考地理,文科又不涉及物理、化学等地质研究必不可缺的知识。”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深造的王宁就是新高考的受益者,高中“物化地”的个性化组合,为他如今的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在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朱佐想看来,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带来了多重积极变化:一是学生发展更全面,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碰撞融合,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二是成长路径更多元,选科组合强调个人兴趣特长,志愿填报也由学校导向转为专业导向;三是未来志向更明确,学生选定选考科目的同时也基本确定了报考专业范围,学习动力被有效激发。他还向记者透露,在浙大2017级本科生中,浙沪两地生源的绩点和优秀率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且比改革前有所提升。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的印证。他和团队对多个新高考落地省份进行了长期跟踪评价,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学校长教师、考生及其家长,还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都普遍认同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导向,学生群体对选科选考的满意度较高。根据各省份实施方案,前两批试点省份是“3+3”模式,而第三批采取的是“3+1+2”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选择2科;统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计原始成绩,选考科目则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这是充分考虑各省份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改革阶段特征的结果。”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3+1+2”方案有12种组合,大幅降低了新高考对高中师资、教室等软硬件资源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推进改革的难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表示,“3+1+2”方案与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在选择的维度上,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需求和长远利益。“尽管人文社科类人才也很重要,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高等教育首先应培养更多的理工类人才。而物理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忌为了分数最大化而功利性选科,故意避开难度较大的科目。许多顶尖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如果不选物理和化学甚至没有报考的机会。金融工程、教育技术学等社会科学类专业,同样需要较强的数理基础。新高考分数的价值高低,更多取决于选科结构,应该先确定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升成绩才是正解。高中新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生涯教育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回忆说,当初看到新高考改革方案时,不由得心头一紧:“不改不行了!”“7选3”有35种组合,“6选3”有20种组合,最少的“3+1+2”方案也有12种组合,学生怎样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套餐”?学校又该如何配置师资和教室?这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方面,为适应新的科目组合,高中阶段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新常态应运而生,改变了原来行政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上海各区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了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3种不同的编班模式。海南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辅助学校预估资源需求,实现选科组合开放,帮助学校解决在走班教学过程中分班排课与教学管理的难题。多个省份还通过返聘优秀退休教师、探索“县管校聘”、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等措施,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同时新改扩建部分高中,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中学阶段的学业与进入高校选择的专业,甚至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紧密结合,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学科专业认知的重要性凸显。武汉二十中投入400万元,进行软硬件建设,实现高一新生生涯规划课全覆盖。北京东城区自2017年起启动了“生涯教练”种子培训计划,通过加强生涯教育师资来破题。湖北从2018年启动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培训项目至今,已培训相关教师1632人。山东青岛要求全市中小学要开齐开好生涯教育课,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1学分、职业体验活动3学分,重点在高一、二年级实施,每周安排1课时或统筹使用。记者调研发现,“高质量生涯教育师资短缺”是各地各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在中西部地区和县域高中尤为明显。河北某县域高中校长就表示,现有师资力量只能支撑起简单的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如学生问及某一专业的细节问题,生涯教育课程教师也只能临时上网查资料,“现学现卖”的问题有待解决。对此,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秋旺建议,覆盖92个专业大类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咨询指导作用,组织权威专家录制专业科普视频、撰写相关解读文章,细致介绍各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就业方向,并通过官方信息化平台向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王秋旺认为,此举不仅能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帮助广大学生将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学习动力有机统一起来,更有利于各个学科找到真正感兴趣、愿意扎根钻研的“后浪”,促进高中与高校协同育人。除了选科选考,受访考生和家长还特别关心“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据了解,14个改革省份均开发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将逐步改变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和导向。在钟秉林看来,把综合素质测评档案用好,首先要“可信”,不能有水分,更不能弄虚作假;其次要“可比”,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反映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的发展状况,不能千篇一律、套话空话;三是要“使用”,高校要探索合理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场景和方法,如一些高校在“强基计划”招生中就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大学新挑战:注重专业特色与内涵建设多位专家都表示,这一轮高考改革之所以称为综合改革,是因为这不仅是一场针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更是通过教学—考试—招生链条的整体设计,倒逼学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既牵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环节甚至是专业培养方案。陈志文指出,过去按学校填报志愿,高水平大学的最低分数线往往可控,多数本科院校也不愁生源。在高校扩招背景下,许多高校“摊大饼”式布局学科,专业设置越来越雷同,甚至出现“千校一面”的困境。而新高考招生录取实行“院校专业组”或“院校+专业”的模式,理论上一个专业一个分数线,这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了赶超机会,也为高水平大学的薄弱学科敲响了警钟。新高考改革与“双一流”建设形成合围,引导高校在学科布局上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内涵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导向的志愿填报方式下,高校各专业的建设水平和选才要求都将在招生中予以体现。高校若要保持竞争力,必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培养方案。”朱佐想强调,高校要树立全面招生质量观,着眼“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在招生设计上,将对学生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纳入同一招生类别。要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积极谋划布局战略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以及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专业,并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招生专业动态优化调整的重要因素。记者注意到,之前曾经出现“物理遇冷”“弃考化学”等声音,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在面临选科时有所犹豫。王秋旺指出,新高考一端是中学,一端是高校,中学应积极开展生涯教育,引导考生和家长理性选科;更重要的是高校要负起责任,对本科招生专业对应的选科科目进行规范要求,决不能为了保分数线而不顾相关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对选考科目不作任何限制。陈志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物理非常强调体系性,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校本科的92个专业大类中,有七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另有六成涉及化学。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建立强有力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势在必行。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要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