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深入推进人才人事专项扶贫
2020-10-26 17:17:14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是关键。为解艰苦边远地区人才之渴,近年来,人社部面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持续深入开展人才人事专项扶贫,精准制定倾斜激励政策,厚植贫困地区拴心留人热土,引导人才活水向贫困地区加速汇聚,为地区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增添智慧动力。
一、开政策绿灯,填补人才缺口
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阻碍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破除。2016年,中组部、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设置招聘条件,艰苦边远地区在坚持公开招聘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招聘条件,允许地方拿出一定数量岗位专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并对基层服务人员开展专项招聘,多措并举破解招人难。
政策利好密集释放,人才源源不断流向艰苦边远地区。2017年至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统一招聘5541次,招聘741009人,每年招聘到县乡两级单位人员占公开招聘总人数的60%以上。此外,为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当作为,人社部开展“三区三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去年,3万多个个人和集体获得专项奖励。
突出需求导向,人才活力充分激发。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条件,创新符合地区实际的事业单位招聘政策,瞄准脱贫攻坚急需、地区发展急需,定制人才招录清单。四川提出“放宽学历门槛”“放宽考核招聘条件”“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差异化政策措施,2018年,深度贫困县事业单位空编率从2017年的13.4%降至3.5%。福建对扶贫开发急需紧缺人才开通“免试直通车”。海南临高县对临床医生、儿科等紧缺的岗位,不设开考比例或采取直接考察方式进行招聘。重庆2019年通过面试、直接考察方式招聘4843人,占实际招聘总数的36%。
二、畅通成长通道,激发脱贫干劲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必须为其畅通晋升发展的通道。2019年3月,职称“双定向”和“单独划线”政策出台,明确对参评职称的贫困地区基层人才实行单独分组、评价、确定通过率,并单独设置定向使用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占总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有效解决基层人才职数少、层级低、晋升难问题。同时,对护士、执业药师、社工、审计、统计等7项职业资格考试,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单独划线,让贫困地区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一)专业人才辈出,为脱贫事业增添有生力量。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双定向”政策,为基层增加了1.8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单独划线”政策,为贫困地区增加了7000多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增幅达158.03%,这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有岗无人”、专业服务匮乏、水平低的窘境。
(二)限定当地使用,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双定向”和“单独划线”都明确规定,评价结果限定在当地有效,离开基层流动到城区等非基层单位,无法使用基层职称来兑现待遇,取得的相关职业资格也无效。
(三)突出业绩导向,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多地规定在贫困一线服务的达到一定年限、取得突出业绩,可适当放宽申报学历、任职年限等限制。如四川规定在深度贫困地区工作累计满15年,申报定向评价职称可放宽学历要求;云南加大参评人员基层工作年限和扶贫工作成效的考核权重,引导广大专家人才把论文写到大地上,让真正为脱贫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名利双收。
三、搭建逐梦天梯,打造技能战贫利器
2019年11月,211名“三区三州”选手参加了焊工、中式烹调师、汽车维修工等9个项目的比赛,技能成才的理念远播贫困山乡。今年,大赛将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帷幕,届时获得金、银、铜牌的选手可在现有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怀着热情投身赛前培训,大赛的正向效应正在显现。
(一)点燃了特色技能培训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吃上“技能饭”,就业有门路。大赛组委会结合市场需求,设置项目门类,组织各地参赛选手进行赛前培训,让贫困学子练就技能本领、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脱贫技能。2019年以来,全国技工院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逾18万人次,深度贫困地区技能脱贫内生动力被持续激发。
(二)培训标准接轨国际,提高了贫困地区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参加比赛,“三区三州”地区技能培训的水平稳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逐步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技能院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就业的比率连年升高。
(三)一技傍身,再不怕贫困压顶。近年来,人社部门在开展技能扶贫上聚焦聚力、压实责任,因地、因人、因需开展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促进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实现扶贫模式由“输血式”到“造血式”提升,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劳动力走上技能成就梦想、技能改变命运的幸福路。